原標題: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21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2021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1月20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2021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地質科技十大進展”,詳情如下:
2021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1
青海共和盆地干熱巖勘查試采取得突破性進展
完成單位
青海共和盆地干熱巖勘查與試采科技攻堅戰指揮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
牽頭完成人
文冬光、張二勇、王貴玲
主要完成人
葉成明、王穩石、李旭峰、金顯鵬、吳海東、唐顯春、張重遠、翁煒、梁明星、李寬、張煒、周策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突破循環連通采熱、儲層監測評價、高效發電等關鍵技術,完成青海共和干熱巖試采井組三井連通試驗。
2.建立地面換熱系統和發電工程,初步建成青海共和干熱巖勘查試采示范基地。
3.形成基于實時監測與動態風險評價的以控制井口壓力、控制累計液量為核心的誘發地震雙重控制技術,建成我國首套基于工程開發的誘發地震實時監測預報平臺系統。
4.干熱巖勘查試采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初見成效,有力支撐青海、江蘇等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
5.建成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員為骨干的涵蓋資源調查評價、鉆探、熱儲建造、監測、試驗模擬、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等的干熱巖勘查開發研究團隊。
2
基本建立地質調查支撐服務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體系并完成山水林田湖草年度調查評價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牽頭完成人
李文鵬、石建省、熊盛青、楊清華、任金衛、沈運華
主要完成人
鄭躍軍、聶洪峰、范景輝、李遷、殷志強、劉曉煌、李亞松、肖春蕾、楊金中、安志宏、杜曉敏、王 文、陶明琦、馮艷芳、王家松、杜子圖、張福良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編制完成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水資源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督察和執法等5個總體設計,基本構建起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四體系一機制”,擘畫引領了地質調查轉型發展。
2.統籌設計了調查、監測、評價、區劃全流程業務工作,精準對接需求,扎實開展工作,高質量完成了全國森林資源調查、草原資源調查等工作。
3.科學厘定了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涉及的主要科學與管理名詞術語100余條,界定了各項工作的邊界范圍。
4.構建了與地質調查規劃相匹配的技術標準體系,涵蓋了12大業務領域標準1221項,初步形成了標準化工作體系。研制發布實施《地質調查預算標準(2021年試用)。
3
論證編制完成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并獲國務院批準實施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牽頭完成人
王宗起、呂志成、包書景
主要完成人
于曉飛、李永勝、龐振山、程志中、薛建玲、陳 輝、甄世民、郭天旭、孫海瑞、杜軼倫、馬一行、王春女
主要進展及創新
1.通過形勢分析、增儲上產、規劃部署、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等專題研究,科學研判了礦產資源形勢與需求,明確了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指導思想。
2.厘定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主攻礦種、總體目標及階段目標,提出了突出緊缺戰略性礦產、強化基礎地質工作等5項基本原則。
3.明確了強化礦產基礎地質工作、加強戰略性礦產勘查、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效率、加強地質找礦科技創新支撐作用等4項工作任務及推進措施,保障找礦目標實現。
4.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統籌礦產勘查與生態保護,優選基礎調查區42片、重點調查區328片、重點勘查區456片、重要礦山253座,為“十四五”找礦目標實現提供重要抓手。
4
地質安全風險評價支撐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和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單位
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風險評價指揮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牽頭,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參加完成
牽頭完成人
殷躍平、邢樹文、曹黎、李濱、郭長寶
主要完成人
張永雙、李海兵、高楊、譚成軒、王冬兵、秦雅東、王保弟、于新兵、范正國、張翔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完成了國家重大工程重要區段航空物探,系統獲取了重大工程地球物理重、磁、電數據,初步厘定了重大工程重要區段深部構造特征。
2.完成了國家重大工程重要區段1∶5萬專題地質調查填圖工作,基本摸清了區內不良地質體的規模、分布范圍及展布規律,分析了其對工程的潛在危害。
3.創新高位鏈式地質災害風險識別技術,識別2094處具高位冰崩、冰川、崩塌、滑坡災害隱患信息,初步完成了區內流域性特大地質災害鏈對重大工程的風險評估。
4.研制了強構造活動高山峽谷區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方法與儀器設備,實現1000米以上干孔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成功獲取了國家重大工程重要區段超高地應力大小和方向。
5
首次完成并發布全球鋰鈷鎳錫鉀鹽礦產資源儲量評估報告和中國礦業50指數研究報告
主要完成單位
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風險評價指揮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應用地質調查中心、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牽頭完成人
王高尚、陰秀琦
主要完成人
鄒謝華、李建武、陳其慎、朱清、張偉波、張煒、江思宏、任軍平、胡鵬、劉書生、馬中平、王天剛、周永恒
主要進展及創新
1.提出新時期資源安全新理念、全球配置總目標、戰略布局新思路,形成戰略性礦產全球布局系列報告,全程支撐編制國家有關國際合作規劃。
2.首次建立我國自主的全球礦產資源儲量評估技術方法體系,完成并發布《全球鋰、鈷、鎳、錫、鉀鹽礦產資源儲量評估報告(2021)》。
3.首次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產業轉型方向的“中國礦業金融50指數”,召開中國礦業金融高層研討會,發布《中國礦業50指數研究報告》,為促進礦業投資、引導礦業轉型發展、提升我國礦業全球競爭力,提出了金融解決方案。
4.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三服務一促進”能力顯著增強。整合境外地質調查形成“7+6”工作機制,發布全球礦業發展報告,促進中非地學合作中心、地學大數據平臺建設納入國家視野。
5.精準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在優選區塊、找礦增儲、項目評價、戰略規劃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簽訂合作協議15項,形成一批企業有投資意向的礦業項目。
6
黔西南石炭系頁巖氣調查首獲工業氣流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湖南省煤炭地質勘查院、遼寧省地礦集團能源地質有限責任公司、江蘇華東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八一四隊)、中國礦業大學、杰瑞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牽頭完成人
苑坤、畢彩芹
主要完成人
張家強、林拓、唐躍、陳相霖、袁遠、金春爽、單衍勝、王超、遲煥鵬、康海霞、徐銀波、王勝建、胡志方
主要進展及創新
1.創新采用非震技術解決埡紫羅裂陷槽構造形態與頁巖沉積等關鍵問題,建立非對稱式臺盆沉積模式,揭示低硅高鈣、灰泥互層新類型頁巖氣,集成勘查工程技術系列,黔水地1井直井壓裂首次在南方石炭系首獲日產1.1萬立方米工業氣流;創建評價參數體系,開展“三位一體”資源評價,黔西南石炭系有利區地質資源量為2.02萬億立方米。
2.針對多薄煤層煤層氣產量低等難題,選擇雞西盆地煤系地層,開展煤礦原位區、采動區、采空區煤系氣資源綜合評價與試采攻關,形成煤礦“三區”“三氣”綜合勘查開采地質理論與技術體系,在煤系氣領域取得重大戰略性突破。評價雞西盆地城子河組煤系氣資源量2048億立方米,黑雞地1井日產氣5666立方米,開辟了深部煤系氣新領域。
7
《中國礦產地質志》省級志書編撰全面完成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云南省地質調查局、云南省地質調查院、安徽省地質調查院、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貴州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等33家單位
牽頭完成人
王登紅、陳毓川
主要完成人
黃凡、王巖、陳鄭輝、楊明桂、董連慧、施玉北、潘彤、戰明國、周琦、張彤、彭翼、王海歐、董王倉、吳禮彬、黃國成、李玉彬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對我國百余年來礦產勘查、科研成果資料進行了系統梳理,制定了《中國礦產地質志·省級礦產地質志研編技術要求》,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全國礦產資源領域專業志書標準化研編。
2.完成了全國32個省區市(含上海市、臺灣。┑V產地質志書研編,系統梳理核實出已發現6.48萬余處礦產地,基本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多層次多維度總結了礦產資源時空分布規律,顯著提升了省級成礦規律研究水平。
3.構建了標準化礦產地質志成果數據(庫)集,實現各行業部門百余年礦產勘查和科研資料的統一數字化集成,促進了信息資料共享服務,為信息化時代礦產地質工作奠定了大數據基礎。
4.創新發展了我國“成礦系列”理論,構建了多尺度區域成礦譜系,完善了中國成礦體系框架,提升了我國礦床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
5.積極推動了成果應用服務,指導實現一批找礦新突破,為老礦業基地增儲穩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
8
地球科學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質云3.0”上線服務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等43家單位
牽頭完成人
高振記、繆謹勵、李豐丹、屈紅剛
主要完成人
馮斌、劉榮梅、王成錫、張懷東、楊博、劉宏、李磊、周偉、喻孟良、吳涵宇、姚聿濤、崔寧、文敏、鄭嘯、施艷、王斌、黃煒、呂霞、張建龍、霍志彬、陳鄭輝、魏合龍、謝華峰、王江立、張楠、周峰、周立新、孫超、鄭寶鋒、王文磊、王春林、顧玉民、張夢迪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基本建成多專業、多要素、多尺度的地球科學“一張圖”大數據體系,實現全國地球化學調查點、地質鉆孔、災害隱患點等重要原始數據與國產遙感衛星、地下水監測等動態監測數據實時上云共享,提供地質調查原始點位數據和要素數據可計算數據服務,地球科學數據服務范圍和成效顯著提升。
2.初步建成地質調查“在線化”工作體系,實現地質調查主流程信息化再造,工作效能顯著提升。
3.在智能調查、智慧編圖、智能搜索、智能識別、智能管理等領域實現示范應用,取得良好效果。
4.開發八大系列權威地質信息產品,上線健康地質、數字塔里木盆地等一批專題服務,提升對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社會需求的精準服務水平。
5.行業覆蓋和輻射能力顯著提升,地質云平臺生態初步建成,集成和開發一批重要專業應用系統,實現全局43家單位節點全覆蓋。
9
首次認定并發布全國26個地質文化村與30處天然富硒土地有力支撐服務鄉村振興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牽頭完成人
董穎、成杭新、朱立新
主要完成人
彭敏、宋慶偉、張作衡、曹曉娟、覃家海、郝愛兵、馬生明、孫淼、張明、周平、戴慧敏、段政、史文強、孟慶偉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首次創立地質文化村(鎮)和天然富硒土地品牌,提出了地質與文化、產業融合利用的新理念,累計圈定天然富硒土地29.8萬平方千米,為地方特色農旅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2.推動了20個地質文化村的示范建設,指導了25個省78個村(鎮)的選點、建設和申報,指導了全國48個縣50處天然富硒地塊的申報,完成了首批26個地質文化村(鎮)和首批30處、50余萬畝天然富硒地塊的規范化評定,助推建設富硒示范園區300余處,開創了地質工作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
3.研制并發布《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工作指南(試行)》等3個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標準和《天然富硒土地劃定與標識》行業標準,研發了地質文化村展示系統,規范了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和成果集成,為科學評選認定天然富硒土地提供了根本的技術遵循。
10
初步建立國家地質災害智能化監測預警網絡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牽頭完成人
殷躍平、韓子夜、張鳴之、馬娟
主要完成人
韓冰、黃喆、邢顧蓮、趙文祎、李俊峰、楊旭東、劉艷輝、李揚、王晨輝、葛華、連志鵬、全守村、朱賽楠、佟彬、陳春利、楊飛、李慧
主要進展及創新
1. 第一代監測預警系統規;茝V。經過兩年多的研發攻關與產業化應用,監測設備集成度、智能化與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運行功耗和設備成本持續降低,已帶動全國96家企業遵標生產安裝10萬套以上;智能預警系統實現與17個省級系統秒級聯動和全流程在線管理。
2.非接觸式監測技術取得積極進展。雷達感測、智能視頻、無人機巡測等非接觸式監測技術取得積極進展,2021年在7省114處典型隱患點開展試用。
3.信息化高效支撐汛期防御響應效果突出。通過“掌上地災”App發布風險預警信息并提供數據共享服務,汛期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時效性與防御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高。
4.有效支撐全國地質災害監測網構建與重大工程建設。2021年,17省22609處監測點遵標建設運行,覆蓋周邊30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為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支撐服務。
2021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1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獲得最年輕火山活動年齡刷新月球演化認知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布朗大學
牽頭完成人
劉敦一
主要完成人
車曉超、Alexander Nemchin、龍濤、王晨、Marc Norman、Katherine Joy、Romain Tartese、James Head、楊之青、楊淳、劉建輝、謝士穩、包澤民、范潤龍
主要進展及創新
1.填補了月球演化歷史中30-20億年間巖漿活動記錄的空白,證明了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嫦娥五號返回月球樣品年代學研究獲取的迄今為止最年輕巖漿活動年齡,為完善月球巖漿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科學證據。
2.確認了嫦娥五號玄武巖起源自月球深部。通過系統的巖石、地球化學分析,發現了相比此前所有月球樣品具有極高的鐵鎂比的新類型玄武巖,通過鈾/釷/鉛元素的精確計算,表明導致嫦娥玄武巖巖漿發生熔融的熱源應該在月球深部,而非淺層放射性熱源,刷新了月球巖漿活動機制的認知。
3. 修正了國際通用的太陽系巖石質天體表面研究的“遙感隕石坑統計定年曲線”。為僅在30億年前和10億年后有數據約束的定年曲線提供了20億年位置上的重要錨點,大幅提高遙感隕石定年方法的可信度,將為月球、火星、小行星表面年代的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礎。
2
我國首套大深度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系統成功研發并應用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吉林大學
牽頭完成人
李軍峰
主要完成人
孟慶敏、賁放、胥值禮、黃威、李飛、肖都、吳珊、曹展宏、劉磊、劉俊杰、王浩、丁志強、殷長春、李洋
主要進展及創新
1.突破千安級航空電磁多波脈沖發射,超低噪聲三分量接收傳感器,海量數據全波形同步采集,復雜構型專用飛行平臺改裝與試飛等關鍵創新技術,成功研制大磁矩實用化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探測深度、噪聲水平等關鍵性能指標超過國外同類型系統,核心部件全部實現自主設計和國產化。
2.攻克了多源噪聲壓制、背景場去除、姿態校正等技術難題20余個,突破大數據存儲、處理、顯示的瓶頸,創新研發了時間域航空電磁數據處理平臺,開發了實用化航空電磁三維反演技術。數據處理和三維正反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項目成果成功應用于松嫩平原水文地質、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新圈定了富水有利區域,解譯了800米以淺白堊紀地層電性結構及活動斷裂空間展布,填補了該區域深部水文地質資料的空白。
3
深海探測技術獲重大突破
完成單位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
牽頭完成人
肖波、周堅鑫、高宏偉
主要完成人
溫明明、趙慶獻、張漢泉、吳能友、盛堰、余平、陳潔、陶軍、陳宗恒、郝小柱、牟澤霖、何水原、于宗澤、田烈余、李瑞、張宇飛、舒晴、劉紅光、陳浩、楊曄、張文志、李達、陸凱、李城鎖、馬穎亮、王晨陽、蔡體菁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該成果實現了深海探測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創新,授權發明專利 140 余 項,發表 SCI/EI 論文 310 余篇,獲批國家、行業和省部級人才 20 余人次。
1. 研發了深海高精度探測關鍵技術。近海底地震、重磁等探測技術取得“零”的突破,自主創新形成了深水雙船拖曳式海洋電磁探測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高分辨率三維地震探測技術突破國外技術封鎖。
2. 突破了“深潛、深鉆和深海長期觀測”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海底大孔深保壓鉆機,刷新了海底鉆機鉆探深度的世界紀錄。
3. 構建了自主研發的“三位一體”深海立體探測體系和深海公共試驗平臺體系。4. 成功研發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載重力梯度測量系統(ZT-1D),先后攻克了高分辨率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研制、高精度慣性穩定平臺控制、微弱重力梯度信號精密提取等一系列核心技術。
4
地球物質鉛同位素組成新認識推動鉛原子量修訂并獲國際專業機構采納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美國地質調查局雷斯頓穩定同位素實驗室
牽頭完成人
朱祥坤
主要完成人
Jacuelline Benefield、Tyler Coplen、高兆富、Norman Holden
主要進展及創新
1.系統檢索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海量文獻,嚴格評估有關地球樣品鉛同位素組成的數據質量,篩選出了8000余件符合精度要求的樣品。
2.在樣品分類基礎上,對每類樣品鉛同位素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厘定了每類樣品的鉛同位素組成的變化范圍。
3.計算了每件樣品的鉛元素原子量,厘定了每類樣品的鉛原子量的變化范圍;通過計算分析,確定了鉛原子量的最小值是206.1462±0.0028,鉛原子量的最大值為207.9351±0.0005。
4.首次明確提出鉛原子量不是常數,厘定了普通地球樣品鉛原子量的變化區間。5.依據該研究成果,國際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鉛原子量修改為區間值[206.14,207.94]。
5
深部礦產資源智能預測理論方法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
牽頭完成人
肖克炎
主要完成人
程志中、李楠、毛先成、陳建平、陳建國、郭科、孫莉、叢源、陳輝、柳炳利、張世輝、鄧浩、隗含濤等
主要進展及創新
1.首次提出了找礦模型-三維建模-定量預測等“三元”大數據深部礦產資源預測理論方法體系,自主創新研制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部綜合信息預測評價平臺系統,為我國深部找礦預測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2.創新提出“五個一定”三維地質找礦模型及深部成礦構造重建理論與方法,研發了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結構分析等深層次異常信息提取新技術,解決了礦集區深部成礦空間三維結構重建、成礦地質異?臻g重構以及礦化空間定位等技術難題,實現了3000米以淺深部地物化多源深層次成礦信息融合及透明化、智能化,推動了我國在找礦模型、三維預測領域的技術進步。
3.成果應用于不同礦種與類型的國家重點整裝勘查區,為國家深部“第二成礦空間”找礦突破提供了指導思路和技術支撐。
6
5000米智能地質鉆探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成功并應用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中國地質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衡陽中地裝備探礦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無錫鉆探工具廠有限公司、無錫貝來鋼管有限公司、金石鉆探(唐山)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牽頭完成人
張金昌
主要完成人
劉凡柏、黃洪波、梁健、王瑜、吳敏、陶士先、鄧夢春、歐陽志強、劉建奎、彭莉、況雪軍、王久全、景龍、薛倩冰
主要進展及創新
在小直徑繩索取心鉆進口徑系列、鉆柱方案、套管程序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我國較為完整的、以繩索取心工藝為主體的5000米特深孔地質巖心鉆探技術體系。
1.建立特深孔鉆探工程設計準則。
2.確定5000米鉆孔所用鉆桿結構和套管程序。
3.多工藝交流變頻電傳動頂驅系統、井口自動化作業系統、智能排繩取心絞車、全場設備及全程作業集成控制系統、鉆機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多項創新。
4.國內首次研制出5000米地質巖心鉆探用大“長徑比”繩索取心鉆桿。
5.創造了P規格繩索取心鉆進應用深度、下入Φ146毫米地質套管深度兩項亞洲紀錄。
7
巖心多參數數字化技術設備研發成功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牽頭完成人
修連存、高鵬鑫
主要完成人
高延光、李建國、鄭志忠、史維鑫、殷靚、米勝信、楊彬、張弘、陳春霞、回廣驥、高揚、俞正奎、張博
主要進展及創新
在巖心圖像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X熒光元素掃描儀、綜合物性參數采集儀和便攜式近紅外礦物光譜儀、便攜式巖心圖像快速采集儀等系列儀器的自主研發方面進展顯著,成功打破澳大利亞巖心光譜掃描儀壟斷,大幅度降低巖心數字化成本。
1.首次實現快速巖心圖像、礦物和元素全孔在線檢測,為巖心數字化和地質研究提供了多參數數據支撐。
2.巖心預處理實現了全自動深度數據校正、圖像拼接和數據格式轉化,無需人為操作。
3.引入深度學習算法,光譜處理速度比傳統方法提高10倍以上。
4.完成巖心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X熒光元素掃描儀、綜合物性參數采集儀和便攜式近紅外礦物光譜儀產品化。
8
滇黔相鄰區沉積型稀土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單位
牽頭完成人
龔大興
主要完成人
徐璐、惠博、田恩源、王曉慧、賴楊、徐鶯、秦建華、戴宗明、梁友偉、蔣朋、劉建中,黃慶,王文明
主要進展及創新
1.綜合利用技術的重要進展和突破,使滇黔相鄰區二疊系宣威組底部“沉積型稀土”成為我國繼離子吸附型稀土之后,新發現并定義的又一個新類型稀土礦床。
2.首次查明沉積型稀土主要以納米礦物的形式被“囚禁”于黏土礦物層間,針對性研究形成了“焙燒-選擇性浸出”“無焙燒液相復分解-選擇性浸出”“無焙燒的硫酸浸出-分離提取”“低溫硫酸化焙燒-硫酸浸出-分離提取”4條綜合利用技術。
3.打通了沉積型稀土實驗室小試、實驗室連續擴大試驗全流程關鍵技術,建立了“納米晶型轉變-稀土靶向分離”冶金一體化技術并圓滿完成擴大試驗,確定了沉積型稀土盈虧平衡品位為0.29%。
4.發現沉積化石等關鍵證據,建立了沉積成礦窗口期“切片式”瞬時巖相古地理格架,形成了“ELIP(峨眉山大火成巖。⿴r石系統控源、古地貌古環境控相、黏土礦物重結晶捕集納米級稀土礦物成礦”的沉積成礦模式。
9
西北地區構造-古地理重建取得重大進展
完成單位
牽頭完成人
計文化、王欣、張興亮
主要完成人
牛亞卓、許偉、高曉峰、辜平陽、楊博、查顯鋒、王國強、王凱、謝燮、卜濤、李猛、王志華
主要進展及創新
1.構建了埃迪卡拉紀疑難化石Shaanxilithes與最早礦化骨骼生物Cloudina之間的親緣演化關系。依據東坡組中新發現的Shaanxilithes化石,將羅圈冰磧巖時代限定為埃迪卡拉紀,提出華北克拉通與全吉地塊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具有相似的構造-沉積演化史新認識。
2.研究識別出北山地區石炭-二疊系27個微相和14個相組合,建立了該階段沉積巖的源-匯模型。提出古亞洲洋西段于晚石炭世之前閉合新認識,并對生物地理演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3.重建了西北地區南華紀-二疊紀的構造-古地理格局與演化史,探索了以陸(地)塊為核+側向/垂向不規則增生的造山帶構造單元劃分的新理念,提出古亞洲主洋盆殘跡位于北天山-康古爾塔格-紅石山一帶的新觀點和秦-祁-昆早古生代弧-盆系屬于特提斯構造域的新認識。
10
深部熱能原位開采與儲層強化增產技術研發成功并應用
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牽頭完成人
王貴玲
主要完成人
馬峰、邢林嘯、劉峰、張薇、王婉麗、藺文靜、朱喜、甘浩男、劉彥廣、陸川、岳高凡、張漢雄、魏帥超、原若溪
主要進展及創新
1.創新深部熱能開采方式,在雄安新區建成4200米超長重力熱管采熱試驗系統,首次使用氨工質進行重力熱管循環采熱,實現了碳酸鹽巖熱儲深部熱能的“取熱不取水”“無泵式”開采。
2.創新碳酸鹽巖熱儲增產改造技術,實現深部低滲透性碳酸鹽巖熱儲產能大幅提升。攻克了深部碳酸鹽巖熱儲水力噴射誘導壓裂工藝,配置了適用于深部碳酸鹽巖熱儲的清潔壓裂液。
3.提高了全國地熱背景研究程度,新增實測大地熱流數據260組,填補了我國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區大片大地熱流測點空白區。完成多處地熱資源靶區優選;在井岡山地區成功探獲一眼水量大、水質好的溫熱水地熱井,為京津冀地區冬季清潔供暖以及革命老區旅游產業升級提供了支撐。
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